守护“慢飞天使”:一个医院,给了他们一个家

发布时间:2025-10-22 09:00:27 河南省安阳宏业金融有限公司

在粤北的崇山峻岭间,一条蜿蜒8000多公里的“家访路”,记录下一家央企医院的深情与担当。核工业四一九医院以创新性的“医康教养一体化”全托模式,为韶关当地失智失能儿童及其家庭带去了重生之光,更在破解“救娃与谋生”两难困境中,为乡村振兴写下了一份饱含温度的“民生答卷”。

从“沉默不语”到“爸爸,我会叠被子了!”

——全托模式点亮希望之光

“以前带娃去康复,我得天天守着,地里的活儿全耽误了,家里吃穿都成问题。现在把娃放这儿,既能治好病,我还能回家种甘蔗,日子终于有盼头了!”站在核工业四一九医院儿童康复中心门口,韶关翁源县的王大哥望着正在康复大厅里和同伴嬉笑的孩子,眼里满是感激。

王大哥家的三个孩子因智力发育迟缓、言语功能障碍需要长期康复,他曾深陷“带娃就饿肚子,务工就误治疗”的困境。医院的全托服务彻底改变了这个家庭的命运。孩子们住进中心,接受系统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。如今,经过2年的康复,曾经沉默寡言的三兄妹能主动和医护人员打招呼,还会做简单的家务。“上个月孩子视频时说‘爸爸,我想你了,我会叠被子了’,我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。”更让王大哥欣慰的是,残联的康复资助项目兜底了费用,“家里没了负担,可以专心务农了”。

门槛上两小时的等待与“一个都不能少”的执着

——八千公里山路的初心

“山里的路,晴天是‘扬灰路’,雨天是‘泥水路’,但只要想到有孩子在等我们,就觉得方向盘上的手更稳了。”负责家访的洪老师感慨道。

为了让深山中的家庭知晓全托服务,医院的医护人员组成家访团队,三年间驱车行驶8000多公里,足迹遍布丹霞山脚的村落、南岭深处的瑶寨。在丹霞山脚下的一间土坯房里,他们遇到了低保户林家。单亲父亲林大叔靠务农维持生计,根本无力带两个患有孤独症、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去康复。“一开始以为是骗子,把我们堵在门口不让进。”洪老师回忆道,“我们就在门槛上坐了俩小时,把政策、资助一一讲清楚。”这份执着打动了林大叔。如今,他的孩子已在康复中心住了两年,从躲在墙角到能认读简单汉字,从不会对视到会主动递给老师小石子。“以前总觉得这俩娃这辈子就毁了,是你们让我敢想以后了。”林大叔每次视频都红着眼圈说。

从“被帮扶者”到“帮扶者”

——“造血式”帮扶谋长远

“不仅娃能治病,我还能在这儿上班赚钱,这日子才叫有奔头!”在康复中心做护工的李大哥激动地说。他是乳源瑶族自治县人,孩子是这里的康复学员。如今,他每天既能照顾自家娃,又能跟着康复师学习专业技能,每月还有3000多元收入。

核工业四一九医院深知,摆脱困境不能只靠“输血”,更要“造血”。医院专门推出“家属护工培养计划”,免费培训患儿家属成为护工,让他们在参与照护的同时掌握一技之长,实现“家门口就业”,成为最懂孩子需求的“编外专业人员”。李大哥领到第一个月工资时,高兴地对孩子说:“爸爸能养你了!”这一幕,正是“造血式”帮扶生命力的生动体现。

微光成炬,照见未来

——大爱筑桥连接山区的现在与未来

康复中心的监控画面里,记录着无数动人的瞬间:脑瘫患儿第一次扶着栏杆迈出三步时,屏幕前的妈妈瞬间红了眼眶;孤独症患儿主动牵起同伴的手时,特教老师悄悄抹掉了眼泪……这些微光汇聚成炬,照亮了家庭的前路。

核工业四一九医院的“医康教养一体化”模式,超越了单纯的医疗服务。它懂山区家庭缺的不仅是钱,更是“能托付”的安心;知他们难的不仅是病情,更是“两难”的抉择。这种贴着民心的创新,让“央企担当”不再是抽象词语,而是8000多公里山路上的坚守,是康复中心24小时不熄的灯光,是每个家庭重新燃起的希望。

山路为证,记录着央企医者的赤诚;大爱为桥,连接着山区的现在与未来。核工业四一九医院凭着“为群众办实事”的初心,把核工业精神揉进每一次家访、每一次康复、每一次帮扶里,为更多孩子点亮未来,让央企的担当,在乡村振兴的大地上越走越实。